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平凡的人 最美的心 ——追记湖南省娄底市纪委监察局案件检查三室原副主任晏周夫
发布时间: 2012-09-21 00:00 浏览次数:

  他只有初中文化,曾经“上山下乡”当过知青,做过汽车保管员、司机,1998年转干走上纪检监察岗位后,在基层默默无闻工作了14年,今年58岁的他职务级别为正科。

  如果不是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心肌梗塞,倒在工作岗位上,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人生永远定格,或许很少会有人知道他的故事。他去世后,人们在怀念与悲痛中相互诉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点点滴滴汇集,悄然传扬,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有人说,他与“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一样,都是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但他们的人生中都蕴涵着朴实无华的美。当这种美瞬间绽放的时候,会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当你打开时间这部无声的摄像机,才蓦然发现,无论截取其中的哪一部分,都会看到那颗最美的心。

  他,就是湖南省娄底市纪委监察局案件检查三室原副主任晏周夫。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摘自晏周夫日记

  认识晏周夫,是从他留下的40余本笔记开始的。翻开最早的一本,那是1972年,扉页上有两列清秀有力的小字“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从笔记可以看出,他曾认真地读过《中国的危机与思考》、《政府论》、《论法的精神》、《古代社会》、《人性论》……以及历史、地理、文学、哲学、音乐、会计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笔记的每一篇一页都记得工整清晰,一笔一画都写得坚毅流畅。看得出,他对知识是多么的渴望。

  命运曾让晏周夫错失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化有名的桥梁工程师,母亲当过教师,家庭浓厚的书香氛围,让晏周夫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那时候,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很不错。但“文革”让家庭成分不好并且有海外关系的他,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下放到沙江农场当知青。

  然而,晏周夫从没有向命运低头,在那个吃大锅饭,很多人得过且过的年代,他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一股劲:当知青,他一有时间就看书、读报、做笔记;做车队保管员,他经常钻进仓库琢磨汽车零件,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半年时间就对1000多种零配件型号、规格烂熟于心;担任驾驶员,他更是勤学苦练,安全行车70余万公里“零事故”……

  1998年,晏周夫走上了心爱的纪检监察岗位。学历不高的他生怕自己做不好,更加如饥似渴地发奋学习。家里堆起了厚厚的书报,出差他也必带书和笔记本。2003年一年,他就密密麻麻记满了7个本子,抄写了190余篇文章。

  “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晏周夫做到了。娄底市纪委干部室主任魏丽说:“晏周夫最擅长外围调查,特别是银行取证,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那是2007年,一篇《涟源市一家小民营企业的请客送礼日记》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影响极坏,湖南省主要领导要求彻查此案。市纪委在组织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被举报人百般抵赖,找人四处活动,甚至赴省进京上访,突破案件的关键就落在了外围证据上。那段时间,晏周夫和同事一道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对被举报人及其相关人员的资金往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成千上万张票证中,找到了关键证据,案情很快水落石出:该案涉案人员达37人,其中涉及收受钱物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36人,金额18.38万元。娄底、涟源两市分别对有关涉案人员一一做了处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湖南省纪委的通报上,对此案给予充分肯定——“查处及时、得力”。

  晏周夫去世后,娄底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黄首记认真地研读过他的笔记,无限感慨地说:“晏周夫平时话语不多,但是每次讲话都富有哲理,引经据典,他读过那么多的书,让我这个上过大学的人也自愧不如!”

  40余本笔记,150余万字,不仅记载着晏周夫学习的历程,也承载着他多年对做人做事的思考。

  多年前的一天,晏周夫的儿子晏殊回到家,兴奋地讲起同学家新买的轿车,言语间满是羡慕和渴望。晏周夫听后,把儿子带到书桌前,指着那一摞摞笔记本,语重心长地说:“我没有钱给你买车,如果要给你留下点什么,就是这几十本笔记,我想对你做人有好处。”

  晏周夫走后,家人把他的笔记一一编号整理。现在,晏殊每次回家,都会静静地坐在父亲曾经读书写字的书桌前,翻看他留下的这些笔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让这个八零后的青年一夜之间变得更加成熟。“父亲给我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只是为什么他不给我多一些尽孝的机会呢?”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

  ——摘自晏周夫日记

  熟悉案件检查工作的人都知道,银行取证是十分艰苦的工作,从成千上万张单据中挖出的证据,很多时候只是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运用,辛苦的工作往往被淹没在整个案件成果之中,但是晏周夫从来都无怨无悔。娄底市纪委书记王善明说:“老晏这个人很纯朴,给人的印象就是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2011年,总共4个人的案件检查三室,同时接手3个案件。时任室主任的邱胜平安排每人负责一个。其中,市公安局移交的市戒毒所巧立名目收取戒毒人员费用的案件非常棘手。这个案子不仅牵涉金额大、涉案人员多,而且难点在于戒毒所已经把收取的费用当作奖金一笔一笔下发到干警手中了。

  “戒毒所收取的钱已经一笔一笔打到了干警的户头里,这就需要一笔一笔的去银行反复查询,老晏心思细腻,耐得了烦,并且善于处理多方关系……”思虑再三,邱主任把这个案件交给了晏周夫。没有半点推辞,晏周夫回答了一个字——“好”,就投入案件调查。他带着办案人员奔波于银行和单位,在一沓又一沓厚厚的数据中反复核对金额。

  案情摸清了,负责人受到了严肃处理,而难题才刚刚开始。怎么才能追回违规的资金呢?没有捷径,只能一个干警一个干警地做工作。吃过闭门羹、受过白眼,甚至挨过骂,他都承受下来了。唯一让他为难的是有些生活困难的干警已经把发到的钱花光了,再坚持要求退款不现实,不坚持又不能公正地结案。他亲自到市财政局说明情况,通过财政代扣追缴的方法圆满地办结了案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个结果又一次证实了晏周夫写在笔记上的那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他的努力,不只是迎难而上,还有对原则的坚守。

  2011年3月,晏周夫和几个同志调查双峰县农机局违规收取经销费并私设“小金库”的案件。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双峰是全国农机工作的先进,局长有来头,这个案子你小心为妙,别惹火了他们。”一向说话轻言慢语的他大声回敬:“正是这样,这个案子我们查定了。问题查清了,不更有利于优化环境,促进农机产业的发展,保持全国先进吗?”此后,他和同事从娄底早出晚归,走访了双峰的4个乡镇100多个村,挨家挨户进行调查,2个多月后,事实终于弄清了。农机局局长、党组书记朱某等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如果不是他突然离开,这些数字不会有人统计:从事案件检查工作14年,晏周夫先后组织和参与查办了20余起案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这个社会,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摘自晏周夫日记

  哲学家康德的这句话,晏周夫把它记在笔记里,也刻在了自己的心上。在他看来,做人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娄底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赵金厚至今忘不了他与晏周夫一同在涟源市桥头河镇白刘村扶贫的日子。初到白刘村,作为扶贫队长的晏周夫就带着赵金厚一家一家走访农户。然而,越走他们心里越急——村道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唯一用来灌溉的山塘年久失修,水渠杂草丛生;破烂的土砖房到处可见;最让人难受的是村里10多位孤寡老人都住在摇摇欲坠的老旧房子里。

  走到一对90多岁孤寡夫妻的家,他们的心被刺痛了。那可以称之为家吗?搭在别人家墙上的一个斜坡房,靠一根焦黑的树杈支撑,窗户空着,四处漏风,屋里阴暗潮湿。正值寒冬,尽管有村里安排的煤球烤火炉,但两位老人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晏周夫的眼圈红了,他用手摸索着翻遍衣兜,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递给老人,转身对村组干部说:“一定要尽快想办法把这房子的窗户封起来,如果今天能买来材料,我们工作队来搞一次义务劳动。”

  从此,老人的生活就成了他最惦记的事。他四处打听,逢人便问,终于找到村里一处公路部门闲置的养路工班的房子。“如果将此房改造成孤寡老人的住房,既投入少,又见效快……”想到这里,他开始一次次跑市公路局,请他们同意将该闲置房给村里使用。

  第一次去,公路局没有同意;于是,第二次、第三次……这样跑了十几次后,公路局的领导也被晏周夫感动了,答应房子让村里使用,公路局保留所有权。

  房子问题解决了,晏周夫仍不放心,他又一次次到省、市民政部门争取到10余万元项目资金,把房子装修一新,配好家具,买来电视,10多位孤寡老人终于有了温暖的家。

  在白刘村两年,晏周夫和赵金厚跑前跑后,四处协调,总共为村里筹集了180余万元资金,修好了山塘,平整了道路,绿化了荒山,昔日的白刘村彻底变了样。

  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晏周夫去世后,亲友同事在相互回忆中,才渐渐知道,原来他曾做过这么多——

  在沙江农场做知青时,年仅17岁的他就曾跳进湍急浑浊的洪水,往返多次,救出危在旦夕的两位同事;他还曾跑在救火人群的最前面,扑灭了农场养猪场的火灾,保住了农场近千头良种猪……三年半知青生涯中,晏周夫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知青”。

  在娄底地区商业局汽车队做司机时,他从新化运送水泥,返回途中看到一起车祸的伤者在路旁痛苦呻吟,肇事司机已经逃跑,他迅速把伤者抬上车送往医院,办完住院手续,安顿好伤者,没等伤者的家属说声感谢,就默默地转身继续上路了。

  他曾40年不间断地帮助知青周作林一家。周作林幼年失去父母,13岁进农场,晏周夫把他当亲弟弟看待,经常给他饭菜票、衣物。离开农场后,晏周夫还依然惦记着周作林,经常给他寄粮票、钱款;20多年前,周作林因故去世后,晏周夫依然年年挤出钱来接济他的妻儿。40年来,他为周作林一家捐款捐物3万多元。

  他曾帮助同学唐建华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那一年,唐建华夫妻双双下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女儿恰巧此时考上了大学。唐建华四处筹措学费,连亲戚都不愿借钱给他。晏周夫得知后,从自己准备买房的钱里拿出了1万元,借给唐建华。不久,唐建华的妻子又查出癌症,住进了晏周夫妻子所在的医院。晏周夫夫妻俩不仅给他们送饭送菜,还在医院多方联系,帮助他们在治病的同时省下近3万元医药费。

  他曾把农民工王正楚当亲弟弟一样照顾。1993年,王正楚因给晏周夫家里做装修,结识了“周夫哥”。晏周夫经常打电话关心他的生活。2002年后,王正楚的妻子患病住院,晏周夫和妻子悉心照顾,在他们去长沙看病时,晏周夫又打电话给长沙的朋友让他们给予关心,直到把病治愈。

  ……

  在晏周夫心里,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双手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如果不做,他会内心不安。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摘自晏周夫日记

  晏周夫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对原则问题,他却非常倔强,生就一副“死脑筋”。

  晏周夫去世后,妻子的姐夫康海初用一句话说出了满腔感慨:“秉烛一夜早知信仰坚定,绝交九年方知品格高尚。”

  那是1978年,晏周夫的父亲去世,他们夫妻俩到姐姐姐夫家做客。那晚,失去父亲的晏周夫和姐夫彻夜长谈,从家族历史谈到父辈在“文革”中的遭遇,又谈到父亲的临终遗言。“父亲告诉我,要忘记‘文革’中的磨难,要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的道理。姐夫,我一定要争取入党……”晏周夫清亮而坚定的眼神,让姐夫十分震撼。

  从此,晏周夫与姐夫无话不谈,两家人也经常走动,关系十分融洽。然而,这份美好却因为一件事彻底破坏了。2001年,时任新化县煤炭局局长的康海初,因为个体煤矿接连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连续被问责,甚至影响到工资收入。他心里想不通,就找到在市纪委工作的晏周夫,想通过他疏通一下关系,争取把处分减轻些。

  然而,晏周夫却让姐夫失望了:“该担什么责任就担什么责任,吸取教训抓好工作,要走动做什么?”“不用你帮我跑,你就帮我联系一下,我自己去找他们。”即使这样,晏周夫也没有答应。

  “做亲戚怎么能这样?”从此,姐夫再也不登晏周夫家的门,整整9年时间都不与他说一句话。9年里,晏周夫与往常一样,逢年过节或是到新化办事,总是提着东西去看望姐夫的老母亲。

  就这样直到另一件事的发生,姐夫才真正理解了晏周夫。那一年,晏周夫的妹夫、市粮食局原局长被举报利用企业改制收受红包礼金和贿赂,市纪委立案调查。晏周夫对这个妹妹倾注了很多感情。自从父亲去世后,他就把当时年仅14岁的妹妹带在身边悉心照顾,对这个妹夫也十分欣赏。

  姐夫心想,“这次周夫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帮忙了”。事实证明,他又一次想错了。在市纪委决定调查此案的时候,晏周夫就主动申请回避。但是面对心急如焚的妹妹,他的心里该有多苦?那段时间,他为此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原本就很消瘦的他又瘦了好几斤,但却始终没有帮妹夫去找一个人,说一次情。最后,妹夫被移送司法机关判刑。

  姐夫终于读懂了晏周夫。他爱家人,讲亲情,父亲去世后,他就把母亲接到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含辛茹苦地把弟弟妹妹拉扯成人;与妻子结婚多年,相濡以沫,有空就陪爱人散步,给她讲故事、拉小提琴、二胡,唱歌;经常大包小包去探望岳父岳母……但是,当顾念亲情要跨过内心坚守的原则时,他就会默默地止步。他曾在笔记上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谁也不曾想到,漫长的人生会这样戛然而止。今年5月开始,晏周夫负责组织调查一起经济违纪案件。正值酷暑难耐的时候,案情也到了关键时刻,他带着办案人员高凤祥,连续多天冒着37度的高温早出晚归,奔波于多家银行和涉案单位。

  7月9日午后,正在办案点核查账目的晏周夫,突然感到颈椎针刺一样疼,胸口发闷,脸上细细密密渗满了汗珠,他以为只是感冒,吃了药,休息了一会,又继续工作。直到下午5点,他感觉有些支撑不住了。“小高,今天我要早一点回去,明天再来。”下楼后不久,他又返了回来,递给高凤祥一瓶牛奶,叮嘱道:“大家都很辛苦,办案点里饭菜营养跟不上。我给你们买了一箱牛奶,你们每天记得喝一瓶。”

  这一天,是许久以来晏周夫最早到家的一天。吃过晚饭,妻子帮他做了全身按摩,感觉稍微好了一点后,他想起即将出世的小孙子,对妻子说:“绍云,我们给未出世的小宝贝取个名字吧。”妻子高兴地拿来纸和笔,“晏阳文,晏阳天……”晏周夫一边说,妻子一边记,不多一会,胸口憋闷的感觉再次袭来。“绍云,我又有点不舒服了,我要再休息一会,看来今天还是定不了。”

  7月10日一大早,晏周夫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就在他提起公文包准备出门的一刹那,一阵剧烈的心绞痛,他捂着胸口痛苦地呻吟。妻子立即拨通了120。进入医院的急诊室时,他不安地叮嘱:“绍云,你去帮我向李主任请个假吧,我还有些材料要交给他……”

  这是他在案件检查三室工作以来第一次请假,竟也是最后一次!当天下午2点,晏周夫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他走后,千余人从深圳、广州、长沙、邵阳和娄底的五个县市区赶来为他送行。他走后,“纷纷雨”网络祭坛上,一篇篇含泪的文章如泣如诉,那是对一个平凡人的祭奠,更是对最美心灵的颂扬。□

  (本文刊载于2012年第17期《中国监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