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江大潮,浩浩荡荡。在浙江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各条战线的优秀党员干部像滚滚钱江潮不断涌现。他们对群众饱含感情,心中装着百姓,他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大命题。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本报今天摘登杨东海等8位我省新时期优秀党员干部的简要事迹。
杨东海:丰碑永留群众中
杨东海
【人物名片】 1948年出生,兰溪人,1972年入党,生前任兰溪市农经委党组成员、副主任。1994年10月22日晚,因心血管瘤破裂逝世。1995年省委追授杨东海为“党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闪光言行】 杨东海全身心地扑在“三农”上。他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沉在乡下,被称为市府大院里的“下乡专业户”。1987年10月,杨东海响应市委扶贫开发号召,下村挂职,任原路口乡陈家井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垦山地,种植杨梅,兴修水利。
1993年6月13日,兰江水位突破“危急”线。身患重病的杨东海主动请命支援马达镇陈家村抗洪,两天两夜没睡觉,坚守了整整7天7夜,保住了陈家村及邻近的3000多亩粮田和价值80多万元的鱼珠、棉花,而杨东海嘴唇青紫,脸色蜡黄。
1994年10月,他仍然马不停蹄地下乡调研。22日在写农村调研材料时,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倒地。
【人物语录】 与其碌碌无为活着,不如充实有为地死去。
陈金水:三次进藏观天象
陈金水在临安公交车上征集民意。
【人物名片】 1934年出生,临安人,1960年入党,三进西藏,从事高原气象工作33年,曾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气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闪光言行】 1956年至1981年,陈金水初进西藏,从藏南转战藏北,整整25年;1988年至1992年,再赴雪域,在藏东昌都一干5年;1993年至1995年,三上高原,再赴昌都,又是3年。从22岁到61岁,从雅鲁藏布江畔的泽当,到雄伟的唐古拉山,再到横断山脉的三江流域,陈金水在西藏工作了整整33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于雪域高原的气候研究一片空白。1965年10月,由陈金水领头建立在海拔4802米的安多气象站拔地而起。这个全球海拔最高的气象站,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空白,被誉为“天下第一气象站”。
【人物语录】 对党和人民要忠,对国家和事业要爱。只要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干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在什么岗位都要尽职尽责。
马 健:干净干事的楷模
马健畅谈如何为民办教育。
【人物名片】 1947年11月生,嘉兴人,1985年3月入党,退休前任嘉兴市政协副主席,200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闪光言行】 有人把马健众多感人的事迹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干净干事的楷模。无论做什么,马健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马健“六次让房”和“爱人提前退养”的佳话流传甚广,而自己一家三代四口人长期住在拥挤的老房子里;他妻子在一家校办厂当喷漆工,多次谢绝人家的“照顾”,直至离岗退养。
在担任嘉兴市教育局局长期间,马健一直深入基层学校,就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如何使嘉兴的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化,高中段教育、学前教育和三类残疾儿童教育实现普及化,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并出台相关政策。他关心贫困学子,为帮助他们,他倡导全市教师“捐出一天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为此嘉兴市教育局启动了爱心助学工程,建立了帮困助学基金。
【人物语录】 我所处的岗位不允许我这样那样做,要想挣钱,就不要干这个活,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眼睛不要老朝上看,比我困难的还大有人在。
王益群:爱民深情满山乡
王益群冬季去村里调研。
【人物名片】1965年出生,仙居人,1999年入党。生前任仙居县官路镇纪委书记。2010年因患胃癌病逝。
【闪光言行】 仙居县上张乡位于山区,全乡31个行政村,有20个没有通水泥路。在王益群任期内,上张乡20个行政村的康庄工程全部立项,其中10个村的康庄工程相继完成,总里程达上百公里。
2004年,王益群驻米坑村,她着力培育米坑村种植高山红茄,发展特色农业,如今米坑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红茄、尖椒,并形成了200多亩的高山蔬菜基地,日产量达2万多公斤,成为当地“高山蔬菜第一村”。
在近4年的纪检工作中,王益群查办了12起违纪违法案件,调查核实了29件信访件。2007年6月,一场全镇性的村级财务清账专项行动展开,全镇村级集体经费每年节约支出达50多万元。2010年上半年,全镇信访量与3年前同期相比下降了三分之一。
【人物语录】 党纪决不能留情,让我这个纪委书记留情,你觉得合适吗?如果我睁只眼、闭只眼,是对党、对百姓不负责任,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江小金:用生命点亮光明
江小金现场指挥高架电塔建设。
【人物名片】 1953年8月出生,奉化人,1997年入党,生前任省电力公司宁波电业局副总工程师。2011年,省委追授江小金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闪光言行】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进入大发展时期,用电量激增。为尝试地下电缆方案,江小金和省里的专家一起连续攻关,整整两年时间,攻克了城市新建高压线网的难题。1995年,宁波市内建成了首座室内变电站——中山变,宁波上空再不见“蜘蛛网”。
1998年,江小金又遇到一个大难题:从鄞县到海曙区要新建两条斜穿城市的双回路高压线,规划部门给出了一条30米宽的高压线走廊,但这条走廊只能满足一条线。
又是两年光阴,江小金和团队成功发明了窄基同塔多回路输电设计技术。2002年,高压线走廊上架起了全省第一条同塔四回路输电线路。一条5公里多长的线路,至少省下了15万平方米土地。
【人物语录】 阿拉是吃国家饭的,有固定收入,有社会保障,要知足,可不能忘记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做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李友星:反腐倡廉硬汉子
李友星向群众了解办案线索。
【人物名片】1954年出生,临海人,1973年入党,现为台州市纪委正处级调研员。1999年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闪光言行】1997年秋,李友星任三门县纪委书记不久,县粮食局原局长任某伙同建行原行长陈某贪污、受贿,李友星多次分别找两人谈话,终于攻克了此案。任黄岩区纪委书记时,他刚正不阿、敢于碰硬,突破了一起涉及台州市公安局原副局长等多人的涉黑腐败窝案,群众拍手称快。
1993年到2003年间,李友星参与查办的案件达940起,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29人,直接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在查办这些大案要案中,李友星经常接到恐吓电话或威胁,有人开摩托车撞他,甚至有人跑到他老家威胁身患绝症的80岁老母亲……但这一切都动摇不了李友星,他说:“怕死就不当纪委书记。”
【人物语录】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我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李荣江:守望乡野见真情
李荣江向村民询问农情。
【人物名片】 1951年10月出生,椒江人,1974年8月入党。退休前为台州市国土资源局干部。当选2010年度“浙江骄傲”人物。
【闪光言行】 2004年6月,李荣江提出推进宅基地复垦,他既当指导员又当施工员,头顶旧草帽,整天泡在山头,和村干部一起在现场帮助村民搬运木料等,每天天蒙蒙亮上山,一直忙到天黑,中午就近在村民家吃地瓜饭。
为了做好新村小区的征地工作,李荣江和村干部一家家做工作。2007年5月,垟岭移民新村建设破土动工。垟岭村成为当地闻名的样板村。
2005年,李荣江一年的任期到了,镇、村干部跑到台州市国土资源局请李荣江留任;第二年,任期又到,村里又派代表,跑到市国土资源局,央求让老李再留下……垟岭村人“五留老李”的故事成了当地一段佳话。
李荣江在垟岭村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2009年,垟岭村人均收入达9000元,是2003年的3倍。
【人物语录】 当干部要堂堂正正,处处公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许茂盛:一心一意为群众
许茂盛为村庄新貌而欣喜。
【人物名片】 1965年出生,临安人,2001年入党;生前任青山镇宫里村书记,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病逝。当年,省委追授许茂盛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闪光言行】 许茂盛上任后,他带头立下了“规矩”。在第一次村两委会班子会议上,明确村两委会成员的分工职责,严肃财务开支等纪律,要求每人签字承诺;村里凡是3000元以上的项目,一律公开招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许茂盛安排村委操办着一个又一个项目。一年多时间里,公路修好了,村道翻新了,村庄绿化了,路灯亮了,元同桥修复了,篮球场造起来了,健身园建起来了,村民也用上了自来水。8个项目,8件实事,累计投入资金近百万元。
担任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期间,他微薄的报酬几乎全用于村内事务。家庭开支,主要靠他妻子每个月在厂里挣来的700元钱。按照财务制度,办公用品这样的发票可以当月报销,但许茂盛一直没报,留在抽屉里。他去世时,留下了4.5万元的债务。
【人物语录】 我们当村干部的,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老百姓。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