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安置第二批移民的新型社区建设俯瞰图
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韫看望慰问李来华家人
干净整洁的大坪新村街貌
功能完善的大坪村党群服务中心
村委办公室里满墙的荣誉证书
大坪村现已有63家大理石加工企业
在调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看望慰问李来华家属
大坪村原支书李来华(右二)与村两委干部讨论山村的发展规划
大坪村原支书李来华(右三)在山上查看饮水井施工现场
记者刘婵李铮 通讯员 李建鹏王广艳
■记者手记
李来华同志是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优秀典型,是南阳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他用生命演绎了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用忠诚与奉献,书写了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颂歌。
“基层真苦、真累、真难”,不少了解基层工作的人都有此慨叹。李来华的事迹是无数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万基层干部的一腔热血与智慧,和他们难能可贵的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精神。
政去人声后,岁月洗尽铅华后留下了什么?李来华给出了答案:生前心中只有百姓的高尚情怀,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和尊敬;离去后,群众痛彻心扉的哭喊、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正是干部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对照李来华,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深入思考“任上干点啥、任后留点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向李来华同志学习,向最美基层干部致敬!
“党员李来华承诺:坚决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搞好本村经济及社区建设工作。”
大坪村的村务公开栏上,李来华的名字仍赫然在目,他所作出的承诺仍掷地有声。
6月初夏,记者行走在大坪村的角角落落。街道熙攘的集市、忙碌的大理石加工厂、农信社里攒动的人群……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村民,都在诉说着李来华的故事。
李来华,生前曾任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
一张薄薄的A4纸记录了他的履历:优秀共产党员、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者、明星支部书记、感动淅川十大人物……
“49年的生命历程不长,但人民会永远记住李来华,因为他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农村党支部书记虽是芝麻官,但历史会永远记住李来华,因为他有焦裕禄同志那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如此评价。
而群众,则铭记着他“干得比写得好”的往事,厚重而又坚实。
■矢志不渝建家园——
“为乡亲们干点好事,自己受点委屈算什么”
13年前,大坪村是名符其实的“大贫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八成村民住在深山里,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石头凳,石头房,石头砌成冷炕炕”是大坪村民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13年后,漫步在焕然一新的村庄,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番天地:漂亮的人工湖畔,风景树绿意浓浓;花园式的文化广场对面,洋房住宅鳞次栉比;标准化的敬老院,颇具现代感的超市、餐馆、卫生室等设施,更是映出小村庄的蓬勃生机。
“来华这干部,可不赖!”上集镇党委书记李建兵见证了大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发自肺腑地说,“我任职过好几个乡,见过很多村支部书记,来华的成绩是绝无仅有的!”
掀开历史的帷幕,高中毕业的李来华血气方刚,大胆走出山窝窝,到邻省闯荡经营大理石生意,成了“金凤凰”。大家都说,李来华在外面挣了大钱,过着肥马轻裘的生活。而忽然之间,李来华回来了,衣着朴素地说,他要竞选村支书。
那一年,他36岁。
当时的大坪村,因班子不和,人心涣散,各项事业停滞不前。
在选举大会上,当村民们将信将疑地把票投给这个“富裕的老乡”时,李来华激动地高呼:不把大家带上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我就主动辞职谢罪。
“来华平时话不多,但说出来的,都算数。”妻子陶彩琴对丈夫了解至深。
带着承诺,伴着激情,李来华开始了改善家园面貌的奋斗历程。谈及这段经历,大坪人自豪地说,这是来华领着俺们的“三步走”战略!
当时村里仅有一条土路,雨天泥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出行难成了村民生活的拦路虎。修路!李来华咬了咬牙。
没有资金,他终日奔波于各级扶贫、水利、交通等部门争取项目款;没有人手,他走家串户号召村民齐心协力出义务工。这一干就是几个春秋,硬是修出20多公里水泥路,架起两座桥梁。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现在县里的出租车都来俺村拉活儿了。”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大坪人感慨万千。
初战告捷!
李来华没有忘记深山区的群众们。他们几代人挤在一张石炕上、一套衣服出门轮换穿,吃水都要徒步十几里去挑。
“修路上山,不如移民下山。以村主干路为依托,以易地生态移民安置房为主体,形成大坪集镇。”2005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来华在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上和盘托出了这石破天惊的想法。
在当时信息闭塞、观念保守的大坪村,这可炸开了锅。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68岁的腾老汉祖祖辈辈住在深山区,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整整一个冬天,李来华进山数十趟,给腾老汉讲道理、解疙瘩。腾老汉最终被感动:“来华,我知道你是为俺好。我动员孩子们,搬!”
说干就干。2006年春,李来华整合国家代赈、地方配套、居民自筹的903万元资金,为第一批6个组148户群众盖起了15219.2平方米崭新的民房。
再下一城!
李来华趁热打铁,对新建集镇展开绿化、亮化、美化。硬化道路3.5公里,修排水渠2.1公里,造2000平方米人工湖一个,安装路灯50盏,建文化长廊200余米,栽植风景树百万株……一个功能齐全、文明整洁的美丽乡村忽如一夜春风来。
“看着来华亲手栽下的风景树、家家门前都敞亮的街道,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村民刘德峰说着说着眼眶红了。
■“无中生有”兴产业——
“能给村民栽上摇钱树,我抵上全部家当也值”
大坪村多斜坡地、石头洼,村民辛苦劳作一年,往往只能收获“三瓢两勺”。李来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支书不久,他辗转从省里请来专家,希望从改变种植模式入手,带领村民从“土里刨食”变“土里刨金”。
然而,科研人员当头棒喝:经土质检验测试,这里“啥也种不成”。
“他当时就生气,不相信结果。又请了好几拨专家,但结论都一样。”村文书张成敏对残酷的时情印象深刻。
李来华可不认输。他召集村里的党员和能人,开“诸葛会”,搞起了“头脑风暴”。
大理石!李来华想到了自己发家的老本行。这个市场前景广阔、“来钱快”的行当,何不带领大伙儿一起做?
搞大理石加工,对全村人来说无疑是个挑战。面对完全陌生的概念,村民们指着李来华的鼻子骂:“没石头、没钱、没技术,你是不是想发财想疯了?”
“大坪确实没有石源,但邻近的庙岗、刘庄石源丰富;没有资金,我可以帮大家协调贷款;没有技术,我来教大家……”强烈的富民愿望使得平常不善言辞的李来华口若悬河,他苦口婆心地为村民们算着细账,算着大账。
李来华没有纸上谈兵,他拿出所有积蓄,又东凑西借筹集了50万元,创办了“来华大理石加工厂”。
村民们冷眼旁观。
一次,李来华带着工人去选料,看到角落里放着几块不起眼的石料,便问价格。石料厂的人不屑地说,随便给个价。回厂后,几块灰不溜秋的石头被锯开,摇身一变成了光彩照人、价值不菲的米黄玉。“李来华能‘点石成金’!”村民们口口相传。他顺势宣传:“没那么玄乎,不过是一点选料小技巧,我愿意教给大家。”
终于,村民们心里痒痒的,开始跃跃欲试。
腾庄组组长马占清,生态移民时曾因一时想不通,跟李来华骂过架。现在已拥有4家企业的他,谈起李来华时失声痛哭:“来华不计前嫌,把自家的厂子做抵押为我贷款办厂。挣了第一笔钱,又劝我扩大规模,他是我的恩人呀!”
到2006年,全村已有10余户群众经营大理石生意,走上了致富路。李来华与他们相约:要尽可能吸收本村村民在厂务工,并毫不保留地传授技术。他还对务工村民“约法三章”:就业者必须是困难户、在厂里必须学一套本领、两年后必须以合股或独资的形式办厂。这种“循环发展”模式,使得大坪大理石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大多数村民得以就近就业。
发展产业以来,李来华每年都要为村民提供上百万元的担保,面对妻子的唠叨,他总是咧嘴一笑:“能给村民栽上摇钱树,我就是抵上全部家当也值!”
原南阳市委组织部部长、现任常务副市长原永胜长期把联系点放在大坪村,他回忆说,“在李来华身上,除了所有优秀农村村支部书记的共同优点外,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干净,二是干事,三是担当”。
■全心全意甘奉献——
“想叫群众真心拥护咱,就得实实在在为他们办好事”
2010年7月24日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大坪人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那晚,一户盖在深山中的土坯房被冲垮,不满10岁的长子李建和6岁的弟弟李建材兄弟俩一下成了孤儿。
正在村部指挥救援的李来华听说此事,冒着大雨冲到现场,用自己的外套把这对小兄弟紧紧裹在怀里。“娃儿,跟俺住吧,俺养你们。”七尺男儿抹干脸上的泪水和雨水,把两个孩子领回了家。“白天,李叔叔骑着摩托车接送我们上学。晚上,他给我俩烧水泡脚丫,睡觉踢被子了还给盖上。”在读六年级的李建回忆着对记者说。
翻开李建的日记本,泪痕斑驳着纸张:“听到您去世的消息,我和弟弟惊呆了,又一个亲人离我们而去了……长大后,我要当个像您一样的好书记,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李来华最为挂念的群体是大坪村的重病人、老年人、孤儿寡母、残疾人,他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连到大坪村上班的外地工人都感叹:“这些可怜人,平时谁有闲心搭理?碰到个好支书,是他们有福。”
村民大老刘已是83岁高龄了,儿子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去世,她独自一人拉扯外孙女长大,日子过得很艰难。
“俺孙女从小到大没买过衣服,都是来华家送来的。”大老刘抓着记者的手,讲着关于李来华的故事。
那年冬天,年根将至。大老刘去领扶贫款,岁数大了腿脚不灵,迟到了没领到钱。束手无策的她,坐在家门口哭起来,李来华正巧路过。
“老太太,你在哭啥呢?”
“没钱啦,这年没法儿过了呀。”“叫我看看过年你都吃点啥呢?”“啥都没,就几根萝卜瞅着还能吃吃。”听罢,李来华不假思索地说,“俺家有面有肉,你需要多少拿多少!”
大老刘的外孙女面子薄、怕丢人,非不愿去支书家里取年货。
得知这个情况,李来华亲自提着一袋面粉、两斤肉来到大老刘家,“对不住啊,我早该想到这一层的,以后我都给你送来!”
就像李来华经常叮嘱村干部的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想叫群众真心拥护咱,就得实实在在为他们办好事”,他自己总是做出表率。
据了解,近年来他帮助30多户贫困家庭渡过难关,自掏腰包救助困难群众金额高达12万余元。
为了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李来华还向镇里争取来了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示范点项目,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文化信息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现代化设施,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在那里,李来华还建立了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自己带头挂牌上岗,帮助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新农合了,可方便!”村民李来明说。
像冬天的一团炉火,如夏日的一抹清凉,是李来华对大坪人的那份情真意切。
“李来华受到群众拥护,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群众,在当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李来华是树在我们身边的好教材。”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
■鞠躬尽瘁书忠诚——
“该让谁干,我说了不算,得让群众说了算”
在村支书任上,李来华这样要求自己:不占公家一分钱、不为亲戚谋私利、不插手村里工程项目。
2013年,大坪村村医病逝,选一名值得信赖的村医成了村民的期盼,也是李来华的一桩心事。当时村里有两名“赤脚医生”,都有意竞争这个职位。71岁的王绍同技术高超、为人厚道,在百姓心中很有威望,另一名竞争者是李来华的“本家”,借着关系偷偷给他说情。
“看病是大事,该让谁干,我说了不算,得让群众说了算。”李来华当场拒绝,随即召开村民大会,将选举权交给村民。最终王绍同高票当选。如今他的医德医术不仅得到大坪村百姓的认可,更吸引了周边数十个村的群众前来诊治。
“办事,来华总要让百姓满意。用钱,他一定是用在刀刃上。”村文书张成敏为记者翻开这些年的村账,里面没有李来华的一张报销单。就连出门办公事,他都是开自己的车、烧自己的油。“李书记就是这样,认为自己既然是共产党员,就是村民的公仆,为大家服务理所当然。”
妻子陶彩琴说,他一天到晚在外边忙,家成了“旅店”。好不容易回来了,经常是饭还没吃几口就又被叫出去了,从来没时间问问家里的事。曾经有人“提示”李来华应该借着自己广泛的人脉给孩子找个“体面”工作,却被他怒斥回去:“村里事关紧还是自己的事关紧呀,这事以后提都别提!”
淅川县发改委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为了给村里争取到竞争激烈的好项目,李来华经常在他们机关门口守着。主管干部一次不在,他就来两次三次,“没有来华这样的好支书,有些项目根本要不来,大坪的村民也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
李来华心里装着全体村民,却唯独没有他自己——
多年操劳,他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药品成了随身携带的必备物品。
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期间,李来华连续40多天吃住在工地上,拿降压药当饭吃,有一天突然感到一阵胸闷,被大伙儿送进县人民医院。
还没出院,电话又响起来。“李书记,工地上有问题协调不了啊。”一听到电话那头村干部焦急的“求助声”,李来华偷偷地将输水管开关拧到最快,恨不得一瓶液体两分钟输完。
今年“五一”假期,大坪村二期生态移民工程如火如荼。
由于部分群众资金困难,李来华协调到了600万元贷款,从5月4日起将逐户进账。
“贷款手续复杂,不是这家有问题就是那家材料不符合。来华一直都泡在信用社协调解决。”村干部张铁柱说。
5月20日,李来华在信用社连续忙碌的第16天。
“李书记,你是不是病了,嘴咋歪了?”下午5时40分,张铁柱发现李来华有些异常,忙对他说。
“我好好的,谁说有病?”李来华顺势摸一把脸,哈哈一笑。
这时,他的手机掉在地上,俯身拾起,再次掉落。他摇摇晃晃,站立不稳。
张铁柱感到事情不妙,立即将李来华扶上车,送往医院。
在医院,他已不能行走,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头,虚弱地呻吟着“头疼、头疼”。
5月21日凌晨2时58分,怀着对全村2000多位父老乡亲的热爱、对未竟事业的眷恋,李来华如歌的生命乐章戛然而止。
“李书记是为了咱大坪累死的呀!”村民刘德峰哭喊的声音,回荡在集镇的每一个角落,平静的湖面泛起了涟漪。
“这位人民的好公仆,生命最后时刻还在为群众办事,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怀念了。”
“我不是淅川县人,可我依旧深深地怀念他,因为他心里装着人民,是人民的好书记。”
……
李来华去世后,群众在微博、论坛上自发留言,悼念这位好人。
“李来华的事迹集中体现了优秀基层党员干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担当意识,是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韫说,目前,南阳市正在掀起着向李来华同志学习的热潮,并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
行走着、倾听着,李来华一心为民、信守承诺的形象愈发鲜明。站在大坪集镇宽阔平坦的路边,两旁浓绿树丛间,一家家大理石工厂招牌在阳光下闪烁。侧首望去,一排排的生态移民社区,携带着幼儿园、小学、敬老院,讲述着李来华的骄傲。
评判一个好干部,标准有很多。或学识渊博,或清正廉洁,或敢闯敢干……
李来华告诉我们,做一个好干部,就要兑现曾许下的承诺。如此而已,简单深刻。
来源:河南日报